文 / 黃美鳳,香港基督徒學會事工幹事(社會牧職)
新貧現象是全球的但也近在咫尺,當中包括「氣候難民(每年寒冬為長者及無家者開放的禦寒中心)、能源貧窮(每11戶有1戶處於能源貧窮線,即電費及煤氣費超越家庭總支出10% [1]),核災為我們以至鄰近地區隱藏計時炸彈,威脅當下生命以致下一代的存活。土地來自剝奪新界東北的自主發展、飲水思源於壓迫內地農民而供應港人利用的東江水、」以上種種現象在喚醒我們,地球是眾生共享的惟一家園。美國嚮往移居星球計劃,但那兒是沒有泥土種植食物、沒有新鮮空氣及乾淨食水,存活所需不得不依靠科技食物;簡單說實在不必搬離地球,因為國內的空氣、食物及水質,相信與他們比擬中的星球越趨近似。
李奧波(Leonardo Boff)生態主義學者,就土地倫理提出「倫理的延伸」是一種生活的文明和進化,他引用希臘神話「天神奧德賽由特洛伊的戰爭回家時,他把家中疑有行為不正的12個女奴,用一根繩子全部吊死。這宗私刑沒有經過任何查證,因為這些女奴皆屬其財產。」藉此說明某一文化處境下定義的私人財務,在處理上沒有對錯可言,然而透過「倫理的延伸」將倫理關懷包括當時的女性及女奴,則可改善情況,將人與社群連結,既是民主制度所關心的也是各種反歧視弱小的改良措施。人與土地(土地即土壤、水、植物和動物的總稱)之間的倫理延伸,更可將土地納入為關懷的社群一員,生命獲得彼此相互依賴。
政府措施的廢與能
綜觀當局推動的化廢為能未見奏效,似乎未有認真視廢棄為寶物的是環境局本身,例如當局拒絕承認廚餘作為有機肥用於政府轄下的屋邨園圃,令至廚餘有機肥苦無出路。對於「固體廢棄物轉變成能源(簡稱WTE)」早已得到國際氣候小組(IPCC)及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認可,位於意大利的布雷西亞(Brescia)WTE廠在2006年獲全球優良管理表現,將垃圾堆填產生的甲烷 (天然氣的一種)作為市內的電力供應。但香港的堆填區卻是光禿禿的垃圾埋葬場,與區內供電完全拉不上關係(見圖),現時所用的天然氣是高價採購自海南島崖城氣田及遠至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氣。自相矛盾及本末倒置的配套措施,跟堆填區污水滲漏一樣欠缺妥善,化能為廢令人卻步。
政府更以「破壞土地及垃圾徵費」等消極及懲罰手段來處理城市消費產生的「剩餘資源」,未有針對源頭來自城市生活形態,包括過度消費及巨型商場食肆等耗廢能源。減少消費肯定能減少廢棄物及焚化爐的需求,城市人製造的垃圾理應自己解決,若以節省能源方案輔以循環再造的技術,本地生產及提煉天然氣可減少核電帶來的災難及社會代價,是值得深入討論的積極措施。可參考南韓光洲的例子,當地政府為鼓勵住戶設置太陽能收集器,供區內街燈發電,給住戶扣減電費,以合理獎勵措施化廢為能。以推動「社區簡約生活文化」入手,將有餘交換分享促進社區關係,令社群生活具體地化廢為能。
更令我們擔心的是當局將核能供電增至23%,六月中諮詢期滿的能源組合方案二擇一,而全球反對的核電竟然成了必然的基礎方案,有團體指出即使停用核電香港仍有20%後備用電 [2],並就能源組合諮詢要求(核電歸零)呼籲聯署要求環境局撤回發電燃料組合方案,核電立即歸零,邁向節能與能源自主。到底方案是依據港人需求抑或配合內地核能發展?其實能源組合可以有第三方案,包括參考意大利的WTE的天然氣甲烷發電,屬低排放溫室氣體不會破壞臭氧層,美國也有88座裝置處理26.3噸固體廢物[3]。再賦以太陽能發電,本地已有資深經驗的研發人員可協助,但當局現時只作小規模試驗用於泳池及上水屠房供應熱水系統,更可考慮風光互補發電,全球居首位的風力發電國丹麥,於2009年以風力發電佔全國用量的20%,預計2030年佔40%,這些地區經驗具參考價值,天然資源乃上天賜予萬物眾生,應懷著感恩善加運用而非濫墾核能讓生靈塗炭。
公義的立約讓基督身體再現
深綠的生態主義神學家在揭示生態危機的同時呈現人類的劣根性,自私貪婪以各種經濟及政治手段保護個人利益,漠視生態公義,無情地將原住居民及貧困婦女推至邊緣絕境。貧困與生態危機是密不可分的,帶動我們檢視聯合國於92年定立的《廿一世紀議程》直指人類的未來也是生態命脈的前景,必須改變現時屬非可持續的經濟模式,加強保護農業、社會的可持續、婦女及城市食物安全等。
基督教傳統教義在倫理上探討「人論」,容易把人自整個創造體系抽出獨立發展人倫關係神學及教義,藉此理解人與造物主的關係及具備上主的形象。但這種推論卻忽略了與人密不可分的環境及萬有,反映了二元文化與柏拉圖式的心物二元論對身體帶有一種鄙視,對生命的理解以片蓋全。當代的女性生態主義神學家,其中Sallie Mcfague的Body of God視眾生組成基督的身體,這與李奧波的倫理的延伸及天主教生態守護者聖法蘭西斯視動植物為弟妹等,異典同工。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干擾下令物種加速滅絕,如冰島大海鳥、印尼的巴里虎、台灣雲豹等,而現時每20分鐘消失一個物種,比前加速了1000倍。Sallie認為當有物種被滅絕及殘害,如同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一樣,她不以「女神(Gaiai)取代超越的男神,而是按照基督教的傳統克服二元思想,例如肯定「神、人、自然」三者之間的立約傳統,把人類歷史與大自然相緊扣,強調倫理責任與公義。[4]
生態在地經驗處境中重讀聖經,有不一樣的體會,就如大地的混沌本身已是一種秩序,上主在這樣的基礎下,創造新的生命,透過基督的重生更新創造。天地最初是由水來看守,後來水退開讓大地生出生命,再有植物和動物,而他們沒有特定的角色,因此,野地百合花和天空的麻雀不用耕作上主供應養活。人類被創造時指派了「管家」這個與萬有建立「關係」的角色身份,通過命名將眾生聯繫起來成為合一的基督身體。
2005年12月因著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在港舉行,香港基督徒學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及信義宗神學院等,邀請來自古巴的神學家歐德嘉(Ofelia Ortega)來港分享及交流。她的提醒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她提到全球經濟一體化如何釐定基督徒的先知及大地管家的倫理準則,「造物主總是與最弱小的伙伴立約結盟的」上主與阿伯拉罕立約,是在他處於窮途末路的絕境時立約的,正如基督在人們處於無望的困境中,為真理和公義與人結盟。當教會與基督立約,願意與社區人士共同守護天然資源免被濫用及破壞,就是在社群中見證上主同在同行的印記,為社區牧養投入可持續的動力來源。
註:
[1] 世界綠色組織_關注能源貧窮 http://thewgo.org/website/chi/energy-poverty/
[2] 反核之眾 www.greenpartypost.net/nonukes.html <香港市民對能源政策關注問卷調查> 4/2014.
[3] 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甘魯生著文章,<再生能源固體廢棄物>為發表於科學月刊 2014。 1月號,第529卷,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