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看不見垃圾——馬屎埔體驗營 (2011.3)

文 / 鄧穎暉,基督徒學會事工幹事,刊於學會報2011年3月,33期

由公民教育聯席主辦的「城鄉發展 x 通識教育@馬屎埔體驗營」已於2010年12月29至30日舉行,這次參加的高中生有20多人,來自5間不同中學。營會後,不少學生表示體會深刻。他們能經歷及思考不少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東西,包括「誰」的發展、農村的價值、有機耕作與土地等。

參加者在營會結束時於馬屎埔村其中一間被地產商破壞的房屋之破牆上,以文字及圖畫表達營會帶給他們的感受及反思。當中包括:「希望這個消失中的村落能保留下來」、「呼吸土地的氣息」、「珍惜擁有、香港故事」、「在發展城市的同時,請同時顧及農村的保育」、「消化城市的垃圾」、「支持有機耕種」、「有機.健康.公平.made in Hong Kong.自給自足」等。

「農村的生活」予參加者(或包括工作者)其中一樣最詫異的東西,便是接近沒有垃圾的生活。「食」可能是其中一個最容易製造垃圾的過程,然而,在農村裡大家發現原來烹煮中丟棄的東西,以致剩餘的食物也成了廚餘,為土地提供了養分,故此,農村裡真正要丟棄的垃圾要比城市少得多。土地可就是這樣,她有著「擁抱」其他物種的能耐,似乎來自大地的物種,土地也不會捨棄她們。並且,土地讓生命循環不息,失去生命的東西又成了新生命誕生的能量,使各物種持續在大地間展現。

那麼,我們可以向土地學習什麼?我們可以像土地那樣向他者伸出接納之手,甚至把他者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嗎?我們會像土地一樣甚少認為其他人/物是無用的嗎?土地「接受」不到的,多是過多或過分的物種,例如塑膠與電子廢料。可惜當下社會就好像總要我們分辨誰有用,誰無用;那些東西有用,那些東西無用,或者至少要我們分辨那些較有用。我們從小在學校的教育以致長大後在社會工作,也是一個以既定標準強迫我們分辨那個系統的用處較多,當中又以成績與金錢或「成就」來給予大家具體的分野。所以如果我們喜歡說他人/物無用,可能是被迫的,因為若不是他無用,便是我無用。如果我們能夠向土地學習,或許我們能「擁抱」更多人,而不是河水不犯井水的「尊重」,或許我們能放下以用處來衡量他人/物的習慣,這不就是多元與差異裡的合一嗎?

msp1

聖法蘭西斯稱大地的各物種為兄弟姊妹,可見合一的關係不止於人與人或人與上主之間,而是包括整個生態。然而,當這理念回到生活的實踐時又是多麼的為難。雖然我們清楚明白我們的塑膠與電子產品實在過分了,我們深知這些東西讓大地吃不消,讓我們的「兄弟姊妹」難過,甚至威脅她們的生命。可惜我們好像無法停止,我們無法制止他人,甚至無法制止自己。我們擔當不了不更換電腦的後果,我們的CPU (電腦主機) 與硬碟無法不被我們捨棄,因為我們接受不了跟不上他人的步伐。所以當我們說要擁抱大地,或讓大地擁抱,讓人、物、土地在相互接納,彼此合一的關係裡的時候,要改變的不止於個人或個人生活習慣,而是整個人類社會也要思考這問題。社會的價值與制度不同時進行變革,只有個人的力量確是改變不了什麼。

農村、土地帶給我們知識,這些知識亦隨著現時的通識課程或我們今次的營會帶給了參加者及工作者,然而,如果這只停留於知識而沒有改變我們的價值觀與視野,對於人與各物種及土地共存似乎不會帶來幫助。或許我們要謹記上主向亞當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編按:馬屎埔村位於粉嶺北,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中須被遷拆,近千名村民已遭恒基地產用賤價「恩恤」逼走。現時農田與村落不斷萎縮,只剩數十名村民繼續守護家園。

標籤: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