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民主,還是要默默耕耘 (2010.11)

文 / 沈偉男,原香港基督徒學會幹事,刊於2010年11月第32期《學會報》

回歸之後,民間運動的焦點集中在爭取雙普選上。由爭取07/08雙普選,到2012,到人大決議普選「可以」在2017年實行。市民繼續上街,繼續爭取,繼續等待。今年6月政府成功爭取民主黨支持政改方案後,民主力量更出現史無前例的決裂。6月23日的立法會門外,群眾眼看建制派與民主黨對一個未經廣泛討論及民意支持的政改方案投下贊成票,卻無從改變現實。不少市民感到迷惘、失望,連過去二十多年「堅定可信」的政黨也再信不過,香港的民主前途就如當天的天際般黯淡無光。

那段時間,我與其他積極爭取民主的朋友一樣,都對民主前景感到悲觀。我甚至對參與任何直接行動或集會遊行提不起興趣,只想躲在家裡,看著電視直播,腦海卻一片空白。那時候學年即將完結,我在中學任教通識科的短暫兩年亦即將結束,待暑假之後便會回到民間團體工作。我在想,如此形勢,我們應該怎樣走下去?

兩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在中學任教通識教育科,因為自己參與民間運動的緣故,很多時候都會在課堂提起自己的經驗及看法,再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生們漸漸對社會議題產生興趣,並從了解民間運動到身體力行參與其中。反高鐵運動一役,更看見不少年青面孔,有些是在網絡上看見文宣而來,有些則是跟隨老師來的。不難發現,我們的民間社會其實一直有很多人在默默工作,把民主理念帶給身邊的人,讓他們反思自己的處境及要求改變香港的現況。

參與民間運動的朋友,很多時候都會被無力感困擾。基於香港政制不民主,民間訴求往往無法獲取政府的重視。在我看來,政府若然不覺得反對聲音會影響管治穩定,往往會無視民間訴求。可是,若然把運動定位為「成功爭取xxx」才算成功,那便會忽略了民間運動作為教育市民的功能了。以前的民間運動,除了每年舉辦的7.1大遊行有較多人參與外,大部分都缺乏公眾關注。但現在情況已經大為改變,由保衛天星碼頭到反高鐵運動,參與的人數愈來愈多,而且群眾質素亦相當高。他們不只是純粹發洩心頭之恨,而是坐在立法會門外觀看議會直播,直接監察議員的表現,並且從中加深對議題的認識。可見,每場民間運動,都是教育群眾,讓每個個體得到覺醒的地方。

所以,如今看見政黨如此不濟,其實沒有甚麼值得傷心。民主運動從來不應該假手社會上的所謂精英,而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參與其中。假如社會內每一個市民不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把民主理念在生活中實踐,就算普選來臨,也不代表香港真正實現民主。除了普選這類大議題,我們還有很多功夫要做,很多議題有待我們關注,很多弱勢者正受壓迫要為他們發聲。就讓我們把民主注入生活當中,讓民主意識繼續在這個城市茁壯成長。

這個城市,需要更多民主農夫,默默耕耘。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