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角言說上主

 

%e3%80%8a%e5%9c%a8%e6%9a%97%e8%a7%92%e8%a8%80%e8%aa%aa%e4%b8%8a%e4%b8%bb%e3%80%8b

龔立人著
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3月(初版)/ISBN:978-962-7471-76-9
頁數:224頁
訂價:HK$80.00
會員價:(七五折): HK$ 60.00
非會員價:(八折): HK$ 64.00

 

 

 

 

 

 

 

本書簡介

政治神學.公共神學.基督教價值

近十多年來,香港的神學界愈來愈留意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的課題,而相關書籍的出版也漸多。「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和「雨傘運動」為香港的教會和神學界提供一個很具體的歷史企劃,思考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的基礎、範疇、內容和踐行等。我們不再可能仍留在圖書館和辦公室做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更要在夏愨道、彌敦道和軒尼詩道反思神學的政治和公共意義。這書就在這歷史背景和場景下寫成。

若要以一個主題或一條主線貫穿這書,這是「時機與災難」(第二章)。即雨傘運動可以是邁向公義社會的時機,也可以是陷入社會對立的災難。教會和基督徒在其中的使命,就是懂得辨識,帶著上主的慈悲,冒險地進入場景,引導這場運動成為時機。要實踐這使命,教會和基督徒須要認識上主在公共的意思(第一章),並成為社會的靈性資本(第九章)。在夏慤道、彌敦道和軒尼詩道,我認識上主是復和的上主(第三章)、對話的上主(第四章)、上主兒女的政治身分(第五章)、壓迫者的上主(第六章)、歷史的上主(第七章)和生命的上主(第八章)。

內容

作者自序

第一章  私人的信仰與上主在公共

教會和基督徒在雨傘運動中的使命,就是懂得辨識時機與災難。帶著上主的慈悲,冒險地進入場景,引導這場運動成為時機。要實踐這使命,教會和基督徒須要認識上主在公共的意思。

第二章 秩序的時間與上主的時機

這書的文字反映我在雨傘運動中的激情、迷茫和掙扎。若要以一個主題或一條主線貫穿這書,這是「時機與災難」。

第三章 社會撕裂與復和的上主

本章不是要進行政治分析,而是從批判社會撕裂論述開始,繼而以社會張力作為主要概念思考當下香港,並以反思神學的態度批判社會撕裂論述如何決定神學反思 (social determinants of theology)。

第四章 政治對話與對話的上主

我會先勾劃政治領域的特性,繼 而探討政治對話與公共理性的關係;最後,反思教會和神學在政治對話的角色。

第五章 本土與共同  上主與鄰舍

本文是想透過認識當下中國人和香港人身分的張力,思考基督徒身分跟當下的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的互動,從而認識上主兒女的政治身分。

第六章 族群的圖騰與受壓迫者的上主

本文先從南非憲法開始,探討基督教與種族隔離的關係,繼而從盧圖利、畢柯和杜圖大主教等人認識被壓迫者的上主,最後以《時機文獻》(Kairos Document)思考教會使命。

第七章  歷史的哲學與歷史的上主

我選擇捷克1948至1968年一段歷史,以神學家駱馬嘉及其所屬的捷克兄弟福音教會 (Evangelical Church of Czech Brethren) 作為個案,探討教會對全權政府的回應,宣告上主是歷史的上主。

第八章  死亡的偶像與生命的上主

沒有歷史企劃,就談不上神學反省。其實,解放神學的反省過程是尋求理解信仰的過程,從中尋求者認識上主,也認識自己。基於這種理解,我嘗試先以後殖民角度介紹解放神學,繼而探討拉美的經驗對香港教會的意義。

第九章  政治資本與靈性資本

面對公民社會的萎縮和破碎,我們可以如何鞏固公民社會的基礎?除了爭取更民主的制度外,我們需要甚麼資本維護和建立公民社會的公民性?宗教可以有甚麼角色?讓我分別從政治資本和靈性資本說明。

 

Top